入正題之前,先講一個人。
張家輝
絕大多數人印象中,他是演員、影帝。
一開始,我們以為他只會演「化骨龍」;
《賭俠1999》《化骨龍與千年蟲》《千王之王》
他跑去演黑社會;
《黑社會》《黑白道》《放逐》
以為他會在黑社會混很久。
他就在警察,殺手間切換,還去打拳。
《保持通話》《掃毒》《激戰》
讓人猜不透。
所以,當人們問他下部作品打算演什麼角色,他說:
我要做導演。
當導演第一部處女作,是鬼片。
2014年上映的《盂(yú)蘭神功》。
特別提醒:以下內容有一丟丟恐怖。
張家輝其實很膽小。
朋友跟他講鬼故事,他會捂著耳朵叫:啊……我什麼都聽不到……
小時候看鬼片,中途要上天台調天線。
他也怕得一路狂奔,七手八腳弄好滾回家。
那還要拍鬼片?
而且「不是做夢,不是精神病,是完完全全有鬼。」
因為他覺得:
進入合拍片年代,香港純鬼片買少見少,我想重拾這個在香港曾經很成功的題材。
的確,如果不算上2013年大雜燴式的《迷離夜》、《奇幻夜》。
香港近年拿得出手的鬼片,也就只剩麥浚龍的《殭屍》吧。
上世紀90年代,曾經是我們「童年陰影」的港產鬼片,日漸式微。
初執導筒的張家輝選擇此題材,勇氣可嘉(當然恐怖片投資小也是原因之一)。
盂蘭,是指農曆七月盂蘭節,就是鬼節。
影片講述盂蘭節,一個粵劇團發生的靈異事件。
男主角宗華 (張家輝 飾)在大陸經商失敗,回港。
他的父親嘯天(林威 飾)是神功戲的老班主。
正值農曆七月的盂蘭鬼節,戲班在為一年一度的神功戲做準備。
開戲前,嘯天突然病倒。
沒有任何經驗的宗華,成了代班主。
越近演出日,靈異事件越多。
不知名的恐怖,一步步靠近……
坦白說,比起麥浚龍的《殭屍》,《盂蘭神功》沒那麼高度風格化。
但在驚嚇程度,有過之無不及。
整部片82分鐘,張家輝安排密密麻麻的驚嚇點。
第一次見鬼後,每五分鐘嚇一次。
形形色色的鬼,都來自曾經嚇過張家輝的鬼片。
他曾數出心目中「最嚇人的三部恐怖片」。
第一名,1974年的港片《女魔》。
這是他看的第一部。
看完之後心情是:陰功咯……(慘死了)
當時年紀還小,足足嚇了一年(不止)。
片子裡的女主角常被鬼上身——
無緣無故、隨時隨地。
所以《盂蘭神功》,兩位女主角同樣說走就走。
被上身後——
或呆滯。
或猙獰。
排第二的,《驅魔人》。
他很欣賞裡面的「反肢體」橋段。
可180°旋轉的頭,完全扭曲的肢體……
這些,也被用在《盂蘭神功》。
「上身成功」後,四肢僵硬、眼球變白。
頭可360°旋轉的女鬼,同樣來自《驅魔人》。
他心目中第三恐怖的,是《午夜凶鈴》。
這片子張家輝看都沒看:
朋友看完之後回來說,太害怕了,電視都不敢開。
其實不用自己親眼看才叫看過的……我不想自己嚇自己。
只「聽過」。
所以白衣長發的貞子式女鬼,也見於電影。
除此,他還借鑑了《鬼影實錄》、喪屍片、藍可兒事件。
比如監視器中的見鬼情節。
宗華覺得有人在搞鬼,就在劇團和家裡都安裝了攝像頭
主角被看不見的力量拖動。
都來自《鬼影實錄》。
《鬼影實錄2》
在電梯裡做出詭異動作的這一幕,不就類似於新聞裡的藍可兒。
大量脫胎於過去鬼片的嚇人手法,雖似曾相識。
但在氣氛營造上,張家輝算做得到位。
影片色調一直維持在昏暗陰森的氛圍。
高飽和度的鮮紅戲服、衣飾,在畫面中詭異、瘆人。
此外,他又把這個撞鬼故事,跟中國古老民俗掛鉤。
更有地域特色。
片中提到不少鬼節禁忌——可當闢邪手冊。
比如農曆七月做神功戲,是為了分散鬼出來找替身的注意力。
只顧著看戲就沒時間找替身了所以,神功戲第一排位子留給鬼神,不允許人坐。
片子在香港上映時,影院第一排也被留空。
開戲前,要用硃砂筆在後台寫「大吉」二字。
其中「吉」的「口」不能合(見下圖左側牆上的字)。
合口了,就相當於「開不了口」、「有口難唱」。
頻頻出現的貢品、香爐、也讓我們產生「艾瑪好面熟」的親切感。
但,Sir還是得說,《盂蘭神功》的優點,也僅止於此了。
不知是否因為片長不夠,或是張家輝初次執導,經驗不足。
整個故事過於潦草。
本可以落力刻畫的父子情、冤鬼復仇,都只簡單帶過。
只靠一段又一段驚悚畫面,強擼高潮。
隨處撞鬼,也不如《見鬼》自圓其說。
《見鬼》中,李心潔有鬼眼,是因為她新換了角膜。
但《盂蘭神功》裡,張家輝頻頻見鬼,只歸因於——面相衰。
人物不到火候。
亦無法像《殭屍》,將整個主題昇華成一個一事無成中年男人的迷夢。
純為嚇人而嚇人。
不過,作為一部未經過專業訓練的導演處女作,且不像麥浚龍身後有高人指點(《殭屍》由清水崇監製)。
《盂蘭神功》還算交足功課。
首次當導演的他,在片場不僅親身示範走位、改劇本、調燈光。
還兼顧化妝,幫演員弄血漿,擺好頭髮。
一切親力親為。
我二十多年來一直都在演戲,片場的每一個部分我都會瞭解,但是都沒有親自控制過。當導演不是像演員一樣,把你工作做好就回家。
要準備、構思、計畫、拍攝、後期工作、音樂效果、調顏色、剪輯,這些事情都要花很多很多心思去做。
可謂落力。
演技上也沒掉鏈子。
懷疑鬼就在身後但不敢回頭,每一寸面部肌肉都在顫抖。
或許正因為這份管飽的誠意。
《盂蘭神功》在香港上映時,首週票房就打破香港鬼片10年來的記錄。
現在,張家輝拍鬼片上癮了。
去年,他自導自演第二部作品。
《陀地驅魔人》
尺度越來越大。
《盂》在台灣上映時,被評為「輔12級」——即12歲以上才能觀看。
《陀》則被評為「輔15級」。
再拍鬼片,是因為上次虧欠了觀眾:
因為我上次未盡全力,票房相當不錯,反而讓我覺得不舒服,好像是對喜歡我的人做了件沒有盡全力的事。
故事講述男主角黃永發(張家輝 飾)是旺角驅魔大師。
可以跟鬼魂溝通,只用一張嘴就能驅鬼。
與其說「驅」,還不如說是「勸」。
他瞭解他們的需求,幫他們投胎轉世。
片中同樣出現形形色色的鬼。
不同的是,《陀地驅魔人》情感比前作要複雜:
人間與靈界的關係;人性惡和鬼魂善的對比;人鬼戀愛。
最重要的,它不再以嚇死觀眾作為宗旨。
張家輝說他這次想表達:
鬼只是死了的人,而每個人都會有死亡的一天。
所以,鬼並不可怕。
《陀地驅魔人》去年11月26日在香港上映。
票房同樣出色。
媒體也贊其技巧比上部更純熟,不少大場面讓人眼前一亮。
在沒有港式鬼片的日子,張家輝,也算是差可告慰的期待吧。
——要指望這些片在內地上映,不可能。 按讚 是一種 美德 轉發 分享 是一種 境界 你有什麼想法嗎?? 快留言!!
本篇文章取自網路,如有不適當或對文章出處有疑慮請來信告知,我們將會在最短時間撤除